儿童脑性瘫痪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动作失能,每1000名学龄儿童中有3.6名脑瘫患儿。由于新生儿技术的提升,早产儿存活率大大增加,因此也造成脑瘫患儿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。一般来说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脑瘫的机率为1000名活产儿有40~150例可成为脑瘫儿童。近年来脑瘫康复技术有较大的发展,新技术的应用使早期治疗与康复成为可能。
神经调控技术系指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与经颅直流电刺激(tDCS)及经颅交流电刺激(tACS)。用rTMS及tDCS治疗脑瘫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脑的特定区域进行直接刺激,可以快速改善脑瘫患儿的站立、步立能力,降低运动时肌肉张力。同时可以改善患儿的语言能力、认知能力、吞咽障碍、共济失调、平衡能力。对脑瘫患儿进行rTMS及tDCS联合治疗有更明显的疗效。由于部分脑瘫患儿伴有癫痫病史,tDCS也具备安全性,可以正常开展。经颅交流电刺激(tACS)对脑瘫儿童伴有认知障碍的效果更好,而且tACS的舒适性更佳。
外周磁刺激技术在脑瘫的应用
外周磁刺激(rPMS)近年也较多应用于脑瘫,rPMS治疗脑瘫伴发的吞咽障碍、流涎有效,可以快速改善脑瘫患儿的吞咽困难,对脑瘫后顽固性流涎效果也十分明显。rPMS治疗脑瘫的各种肌张力增高如颈后仰、上肢屈曲、下肢伸直、交叉均十分有效,可以快速降低肌肉张力。正中神经rPMS可以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功能,对于有手功能障碍的儿童,正中神经rPMS是最佳选择。“中枢—周围—中枢”的新型闭环康复模式近年来受到广泛推崇。rTMS+rPMS就是一种闭环模式,对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与不良姿势有良好的效果。
体外冲击波及深部电刺激在脑瘫的应用
体外冲击波(ESWT)及深部电刺激(DSM)是治疗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异常姿势的重要手段。体外冲击波及深部电刺激可以迅速改善患儿各种类型的肌张力增高,快速改善受限关节活动。ESWT及DSM在肌张力、粗大运动功能、关节活动度、足底面积、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常规康复治疗。
脑性瘫痪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各项功能障碍,从核心运动功能到吞咽、语言、认知功能都能够得到较快速的改善。许多轻型病例早期能够快速治疗,得以恢复生活功能,中—重型病例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建。